【案件到我为止·干警谈】郑爽:做实诉前调解 让案件到我为止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4年05月30日 | ||
【案件到我为止·干警谈】郑爽:做实诉前调解 让案件到我为止“案件到我为止”,蕴含着“小案事不小、小案不小办”的司法理念、“如我在诉”的为民情怀、“实质解纷”的善作善成,在我们法院人办案全流程中起着意识导向作用。它强调,在依法办案、坚守底线的同时,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看问题,将心比心,换位思考,把化解矛盾、服判息诉的工作做准、做足、做到位,防止“案中生案、因案生访”,让实质性化解矛盾、解决问题成为司法审判的目标、导向。 “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为了解决问题,绝不是来走程序的”。在我看来,法院立、审、执程序中的各个环节,都可以寻到妥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走出程序空转漩涡。作为立案庭速裁团队的法官助理,我致力于“受案先调、能调尽调”,积极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,让矛盾止于诉前、纠纷止于调解。 案件到我为止,要在“学”字上下功夫。速裁团队的案件大多案情简单,多以调解结案。但调解必须是建立在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基础上,而不是藏着掖着蒙骗当事人调解,稀里糊涂的和稀泥,因此和需要开庭审理作出判决的案件一样,也要吃透案情,除了阅读卷宗的基本材料外,还要关注法律适用,对于存有争议的问题提前查阅相关法律规定或是类案检索,在对案情了然于胸的情况下,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给他分析案件可能怎样处理,以及调解和判决的利弊,而且要用当事人听得懂、愿意听、能接受的方式来讲清楚法言法语。由此可见,调解考验着我们的知识储备、分析能力、应变能力、沟通能力,想要做好调解工作,必须在常学常新中夯实业务本领,不断精进法律素养,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,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。 案件到我为止,要在“听”字上做文章。调解比判决更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解纷目标,能够达成调解,肯定是经过多个回合,双方之间的矛盾都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透了,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倾听。其实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,都是想有一个说委屈、说他自己“理”的地方,如果不让他说,即便做调解工作也事倍功半。因此,要尽量地让倾诉者把该说的话说清楚、说尽,在听的过程中做到察其言、观其色,带着思考、带着审视,不盲目打断、不盲目表态、保持中立,争取当事人的尊重和信任。当然,在倾听的过程中,也要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,把握当事人的情绪所在,并找准案件的突破口。以离婚案件为例,一方当事人不同意离婚除了是真心不想离婚之外,往往是想用相反的态度谋求利益。在调解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,被告也觉得两人日子过不下去了,分开是最好的选择,但总是不松口,其真实目的是想以此作为挟制来使对方答应自己的条件。有的是为了财产,有的是为了孩子抚养权。因此,善于倾听有助于帮助我们探析到当事人的真实意图,从而进行有效的说服。 案件到我为止,要在“效”字上求突破。调解是门艺术,既需要庖丁解牛的的方法,慢工出细活,同时也要掌握快刀斩乱麻的策略。随着办理案件的增多,我发现有时候调解很顺利,双方一轮沟通下来就能达成一致意见,但有时候调解也很艰难,眼看差距越来越小,可能就在一点点金额或者是交付的时间、地点上胶着、互不相容,此时争得往往不是这一点点利益,而是面子、一口气。这就需要法官当机立断、一锤定音,根据双方前期协商的结果综合考量并制定调解方案,通常双方都能接受,可能嘴上说着按法官说得来、听法官的,实际上可能正好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台阶下。例如,上周速裁团队法官调解的一起彩礼返还纠纷,鉴于原、被告双方都在北京工作,此案采取微信建群调解的方式,以减轻当事人往返奔波诉累。双方当事人在微信群里确认了涉及返还的“三金”首饰和款项,但双方先是在交接地点上争执不下,在原告律师制作出协议后又因为格式拟写、语言表述等方面产生争议,之后又在先转账、交接首饰还是先在协议上签字意见不合,双方在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,最后承办法官直接敲定周六中午12点在国家法官学院正门办理交接,并给出了完整的交付顺序,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并如期、顺利的完成了交接,后原告提交了撤诉申请,此案在诉前得以化解。 案件到我为止,是期许,也是职责。“司法连着民生,每个案件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”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亦将砥砺深耕,用心用情,如我在诉,用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铺陈“公正司法 真情为民”的底色。 (立案庭 郑爽)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